柳子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戏曲史所称“东柳、西梆、南昆、北弋”的东柳,就是山东柳子戏。毛主席说:“人们都把山东的地方代表戏说成是吕剧,依我看应是柳子戏,它比吕剧早,名气也大”。
中国文学史从上古的经、史、子、集、秦汉文章,唐诗、宋诗、发展到元曲,也就进入了戏曲的萌生阶段。元曲又分为北曲和南曲。北曲发展较南曲早,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北曲为基础的弦索声腔系统——即后来又分化为以柳子戏为主要代表的唱曲牌的许多声腔剧种和梆子腔类剧种。在南曲基础上,同时受北曲发展的影响,形成了南方的昆山腔系统,也叫“南腔”,柳子戏在黄河以北至今仍叫“北调”子,所以说汉成语“南腔北调”,早期很可能由此而来。南方的昆山腔衍生出的弋阳腔、青阳腔等,后来传入中原和京城,至明末清初,就形成了“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争奇斗艳的繁荣格局!
柳子戏鼎盛时期流布很广,华北华东广大地区都有,解放初期,西到西安,北至廊坊、天津,南到湖北、安微、江苏,东到青岛、日照、临沂仍还有柳子戏民间班社(鲁西南叫玩友班)活动。并影响远及四川和辽宁、大连等地。长江以北各省至今还有三十几个剧种明确记载,直接与柳子戏有源流关系,有七十多个剧种的曲牌与柳子戏相近相仿,它们仍保留着曲牌体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