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郓城县志》载:山东梆子于隋开皇十年至唐贞观八年(590-634年)兴起郓城一带,俗称“当当土梆”,至明末清初广泛兴起,并以地域命名为山东梆子。
郓城山东梆子迄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通过几十代人的不断融会贯通,丰富发展,逐渐形成以下艺术特征:
一是郓城山东梆子演出剧目内容丰富,既有三国戏又有水浒戏,武戏吸收了民间杂技,真刀真枪,赤膊“彩戏”,很受欢迎,有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性特征;
二是郓城山东梆子音乐伴奏音域广阔、音色亮丽,节奏明快、转换自如,个性明显华丽、民族韵味醇厚。其曲牌、唱词经过文人加工修饰,有的缠绵委婉如行云流水,有的高亢激昂如快刀断铁,既有下里巴人的通俗,又有阳春白雪的高雅,从而形成雅俗共赏的艺术特征;
三是郓城山东梆子植根于民间,历代艺人和乐手经常参加当地的婚丧嫁娶、礼乐祭祖、祈祀拜神等民俗活动,深受群众欢迎。有的曲牌由民间传入,其发展、繁荣与民俗文化息息相关,一些地方的达官贵人或普通百姓都愿聘请郓城山东梆子戏班,形成了与民间民俗文化相融合的特征。
山东梆子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600余种,尤其“水浒戏”《假议和》、《坐楼》、《青风岭》、《翠屏山》、《五丈公》、《杨雄杀妻》、《景阳岗》、《一丈青奇缘》等,更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